死神大结局且留稻香在人间——罗田籍院士朱英国魂归故里-黄冈发布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28日 | 作者:admin | 396人浏览
且留稻香在人间——罗田籍院士朱英国魂归故里-黄冈发布
8月9日,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英国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朱英国,1939年11月出生,罗田人。1964年从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养妖记校。50余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乐讯网,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在国际杂交水稻中,朱英国的“红莲型”,与袁隆平院士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三分天下。其中蔡昌健,“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誉为“东方魔稻”。
朱英国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省劳模、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等荣誉和称号医缇雅。
回到父母身边
平时工作忙海坊主哪里多,没有时间陪伴双亲,死后要陪伴二老。
——朱英国
8月14日上午,罗田县河铺镇文家庙村岳家冲塆群山含悲,秋雨播泪。上午9点整,朱英国的老伴徐小梅、儿子朱新峰、两个女儿以及武大5位教授和朱英国的20多名学生,将朱英国的骨灰送回家乡岳家冲塆陆金凤。9点半钟,罗田县委召开追悼会。10点整,朱英国的骨灰安葬在岳家冲塆的后山上,和他的父母安葬在一起。
在追悼会上,朱新峰说:“父亲18岁离开家乡,78岁回来。60年来,他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毕生的贡献,为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更是殚精竭虑。党和国家给予他很多荣誉,特别是他病逝后宋世鹏,习近平总书记发来唁电,并向我们全家慰问。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送了花圈。湖北省委、黄冈市委、罗田县委、河铺镇党委都向我们亲属表示慰问和关心,特别是今天家乡的父老乡亲冒雨为父亲送行。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父亲生前说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双亲,死后要陪伴二老。死神大结局”
得知院士辞世的消息,家乡人民无不感到痛惜。按照罗田县委安排,县委委员、县政协主席童伟民,县委委员、县委办主任赵超北辰一刀流,副县长闫常以及河铺镇、县一中的几位同志一起,代表罗田60万家乡人民参加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离仪式开始还有近一个小时邓自宇,灵堂里早已站满了人,很多人只能在门口肃立,通过广播聆听院士的生平。
童伟民深情地说:“朱英国是第一位从家乡大别山区罗田县走出去的共和国院士,是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之臣。朱院士虽然已经辞世,但他的功绩将永载光辉史册。他是家乡的荣光和骄傲,是家乡人永远的楷模和榜样!”
罗田县河铺镇党委书记刘海说:“朱院士是罗田的骄傲,毕生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始终挂念着群众的冷暖,惦记家乡的山山水水,为改变家乡面貌不遗余力,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
杂交水稻成就比肩袁隆平
我从大别山走到珞珈山,再从珞珈山走向五指山;从学生成为教授,再从教授成为院士,每一步,我都用坚实的足迹,不断延伸着自己的奋斗和追求。
——朱英国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期间,专程前往武汉大学杂交水稻鄂州研究基地视察,看望朱英国院士。在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前,习近平先后察看了珞优8号、珞优10号、两优234等品种,并走上田埂,在稻田里拔起禾苗察看分蘖情况。面对习近平的关切询问,头发花白的老科学家朱英国一一应答。
临别前,习总书记握着这位科学家的手说:“您辛苦了,感谢你们作出的贡献,希望继续努力。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年轻的时候,朱英国心中就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要当一名农业科学家。
正因为如此,参加高考时,朱英国一连填了3个武大生物学的志愿。1964年大学毕业后蒋孝章,便投身于水稻科研事业,半个世纪矢志不移。
1972年,朱英国和科研人员用海南岛的“红芒”野生稻作母本,与几十个常规稻种杂交,历经反复试验筛选,发现其与常规稻种“莲塘早”杂交多次的后代种质非常好,于是,“红莲”的名称及其第一代诞生。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几十年来,红莲家族中的红莲优6、珞优8号、珞优10号陆续诞生松冈修造。如今,红莲型杂交稻在全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区的推广种植面积,累计已经超过1亿亩。其中,仅珞优8号就达到2000多万亩。
在国际杂交水稻中,朱英国的“红莲型”,与袁隆平院士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三分天下。其中,“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誉为“东方魔稻”。
谆谆教诲受益难忘
做水稻育种就是要不断下田实践,只有在田间地头才能选出好种子来。
——朱英国
朱英国是黄冈市农科院院士工作站驻站专家,自2012年该院成立院士工作站以来,朱院士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黄冈现代农业发展倾注大量心血。
听说朱英国院士赫然仙逝的消息时,市农科院水稻专家涂军明正和院里的领导讨论院士工作站的事情,听到这个消息,他们都不敢相信安庆牵手网。“我急忙拨通武汉大学朱院士团队章志宏教授的电话求证,得知确切消息后,万分悲痛什邡城市在线。”
参加工作十几年,这位院士给了水稻行业中的晚辈不少指点都市逍遥侠。涂军明回忆,记得最近一次见到朱院士还是在今年3月份海南岛的南繁基地,朱院士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一起参观他的最新科研新成果。他还拿着话筒一个一个介绍自己培育的新品种,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他感慨:朱院士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一直也是从事水稻育种的后辈最崇拜的科学巨匠。无论有多忙,朱院士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到科研基地田间地头来指导。他说过最多的话就是:“做水稻育种就是要不断下田实践,只有在田间地头才能选出好种子来”。
2009年,庞青云朱院士受邀来市农科院讲课,刚参加工作的市农业系统青年干部王洋第一次见到院士,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没想到课下的时候,朱院士主动和我们听课的年轻人交流,温和的笑容和一口亲切的黄冈话,就像一位熟悉的长辈,让大家心里暖暖的。”
朱院士成为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特聘院士专家后,每年都会来黄冈两三次,王洋也有幸跟着他的团队参加了几次学术报告会和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在报告会上,朱英国面对听课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毫无保留地传授着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术成果;一起下乡的时候,经常是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在稻田里来回穿梭。面对农民群众时,他躬下身子,在田间地头用最朴实的语言与他们交流。
团风县回龙山镇副镇长占昊回忆学警系列,2008年,还是一名学生的他有幸参加了朱院士的一场学术报告会。老人家非常谦虚和蔼,年近70岁,却坚持站着作报告,始终带着慈祥的微笑。面对台下一群刚入门的学生,老人家却时刻保持严谨谦和。
“不到之处多多批评”“水平有限还望见谅”。这些话让占昊深深触动,“老人家是把我们一群学生摆在和他对等的位置,耐心地和我们分享他的科研方法和学术成果。多年后,他严谨治学、淳朴待人的高尚品格却一直照耀着我的内心。”那场报告会也对占昊后来选择回农村基层工作产生了影响。
标签: